注册忘记密码

长寿圈

查看: 6666|回复: 3

文献中的乐温县-跟着小编一起走进历史上的乐温县治

[复制链接]

22

主题

22

帖子

128

积分

侠客

积分
128
发表于 2021-12-20 17:08:5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长寿圈,结交更多长寿本地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长寿圈。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对长寿历史感兴趣的人,都非常关注乐温县治这个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更多文献的公开,有必要还原乐温县治的历史。

  长寿老一辈学者大多是从康熙《长寿县志》开始了解长寿的。这里,我从康熙县志、光绪县志和民国的两部县志先说说乐温县治这个问题,但不涉及道光和同治的残卷手抄本县志。

  康熙《长寿县志》中,在乐温县治这个问题上最主要的是认为“废乐温县治”与后来的乐温县治不在同一个地方,然后又相应的错误定位“乐温山在治东四十八里”和“废乐温县治在治东四十里的乐温山下”。正是因为这样,在《古迹》记载“风月台”时,作者在文中承认有些表述出现了自相矛盾的情况。原文最后一句是这样的:“风月台在废乐温县,桃花洞在今县治侧,未知孰是”。但是,县志中仍然认为后来的乐温县治在河街。这在《古迹》等篇中是可以体会出的,特别是《序》的最后一句更明显:“时康熙五十三年,岁次甲午孟秋月,蓉湖薛天禄题于乐温官署。”

微信图片_20211220171654.png

  光绪《长寿县志》在乐温县治这个问题上,一方面继续沿用上面废乐温县的说法,《建置卷一·沿革》:乐温废县在今县治东北五十里的乐温山下;另一方面又淡淡的在《祠祀卷五·寺观附》记载:“灌滩寺:治东北一百里,地即古乐温旧治。”这样看来,作者认为乐温县治也有两处,即乐温山下和灌滩寺。我们从《舆地二·山》:“神山在废乐温县东北,凤凰岩在古乐温县对岸”,也可以看出这个结论。但作者在这里并没有列出县治在灌滩寺的缘由。原来,温山废县在元末才毁,旧基到明朝成化时还保存,这让后人(包括光绪县志作者)误认为是乐温县治。

  由此,光绪县治和康熙县治一样,认为乐温县治在历史上有两处,但各自的地点有差异。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认为“废乐温县”就一定在其他的地方。二是两部县志的作者不清楚“宋朝宁宗嘉定年间乐温县改为乐昌县,元至元二十年复为乐温县,至正辛巳复为乐昌县”这段历史。这以后,人们对乐温县治的认识就进一步曲解和固化了。

  民国十七年《长寿县志》继续认为乐温县治在灌滩寺,而且还说由唐迄元治城俱在此,意思是从乐温置县到元末,乐温县治一直在灌滩寺。并且在《卷三·古迹(名胜附)》中,生硬地将宋高宗藉田手诏碑、城隍祠、紫云岩和宋绍兴年碑等古迹说成在仁和场,这和康熙县志中的记载完全不一样。这样一来,该作者在乐温县治这个问题上,前后矛盾,无法自圆其说。最突出的是《卷一·建置及沿革》最后一句:“惟唐武德初,于上下六七十里间同时置乐温、永安、温山三县,必有讹误,然已不可考证矣。”

  民国三十三年《长寿县志·沿革》沿用上一部县志的说法,乐温县治在灌滩寺。但仍提出在很短的距离同时置乐温县和永安县,必有讹误。而且和上一部县志一样,不能自圆其说时就将温山县说成是乐温县的别名。现在,长寿的后人多数也认为乐温县治在灌滩寺。

  清朝和民国的四部县志(不包括道光县志和同治县志),由于文献的缺失和对废温山县的误解,造成古人在这个问题上没有说清楚。历史终有揭开真相的一天,我们往下看。

  《新唐志》记载:涪州有温山县,本属南潾州,亦武德初所置。《九域志》记载:熙宁三年(1070年),温山县省为镇,入涪陵。这说明,一方面乐温县和温山县均是在唐武德初置,另一方面温山县相比乐温县,更靠近涪陵。成化《重庆府志·长寿县卷·古迹》:温山县在县东北一百里,宋乾德二年(964年)为温山县,至和元年(1054年)主簿吕潜重修,熙宁七年省温山为镇,元末兵燹基存。这里,温山县旧基在元末明初时还保存,当时,成化《重庆府志》长寿县卷的作者应该是很清楚这段历史的;文献中还提到温山县治地在县东北一百里。但前面提到的灌滩寺也是县东北一百里,如果按照前面的说法,乐温县治在灌滩寺,那两个县治在同一个地方,或者相距很近,这是说不过去的。所以民国十七年《长寿县志》在不能正确解释乐温县治时,就说:“温山县或即乐温县之别名”。如果清楚这段历史的人,读到这里,多少会感觉好笑。现在我们应该知道,乐温县治不会在县东北一百里,不会在灌滩寺,那个地方是历史上的温山县。

  有没有一本文献白纸黑字地记载乐温县治呢?告诉你,还真有。成化《重庆府志·长寿县志·公署》:“县治在正街西,即唐武德间所建乐温县旧址”。这就告诉我们,在唐初置乐温县时,县治就和明朝时的长寿县治是同一个地方(见文中后面一幅地图)。但有人可能会提出从唐朝到明朝这期间的某一个时间段,乐温县治会不会在其他地方。根据《元和志》:乐温县因乐温山为名,在县南三十里。《寰宇记》:乐温山在乐温县南四十八里。《舆地纪胜》:乐温县在唐武德三年分渝州巴县地置,以县南乐温山为名。元涪州达鲁花赤奥鲁《劝农事拜都记》等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献,可以看出,历史上的乐温县(或乐昌县),其治地一直在河街。

微信图片_20211220171718.png

  上一段,反复提到“乐温山”。其实,根据文献记载,只要确定乐温山,也能相应确定乐温县治。明朝成化《重庆府志·长寿县志·山川》:“乐温山在县南四十八里,其地温燠;六月初,民乐稻谷早熟,故名。”这段文字说明乐温山在河街南四十八里,而不是清朝和民国那四部县志说的在治东北四十八里。笔者在近一年多的时间,这了弄清乐温县治地,尽可能搜集关于乐温县的史料。这当中就发现多张关于乐温县的珍贵的古旧地图。比如《九域守令图》、《大明舆图·四川舆图》和清朝的《四川省全图》(见上页,图为原图局部),这些地图都清楚地标注“乐温县”或“乐温山”,而且从地图中也可以看出,古时的乐温山就是现在的五堡山。这也和明朝成化《重庆府志·长寿县志》记载的“乐温山”的位置是一致的。通过这些古旧地图,我们也从另一个方面得出乐温县治在河街这一事实。为了加深对乐温县治在河街的认识,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其他的一些文献。

  宋绍兴年间乐温县令安刚中《张飞庙碑记》中的一句:“乐温之山,下临大江,公之神爽,实是寓焉”。这句话也说明乐温山不是在县东北,而是靠近长江的。

  南宋中兴诗人范成大写有一首诗,《大热泊乐温有怀商卿德称》:“暑候秋逾浊,江流晩更浑。瘴风如火焮,岚月似烟昏。城郭廪君国,山林妃子园。故人新判袂,得句与谁论。”第一句中的“江”字,在古代,它特指“长江”;且诗中的情景,特别是江流的气势和夏秋两季河水的浑浊,自然能看出诗人是停留在长江边,也就是说,范成大住宿的乐温县治地,是在长江边。

  元至正癸未,参政大夫重庆路涪州达鲁花赤兼管本州诸军奥鲁《劝农事拜都记》曰:“涪州属县曰乐温,古设其官,今来复也。然山川明秀,人物阜灵,下临大江,舟楫辐辏,富商大贾征利其间,实人民之要会,市易之渊薮也……。这段文字也清楚地写出乐温县治地下临长江。

  乐温县治地作为一县的政治、经济和人口中心,在明朝以前,县城周围就分布有寺观、祠庙、学校和公署等等(参见下一页成化年间的长寿县图)。现从成化《重庆府志》摘抄如下:定慧寺在县东一里,宋绍兴年间建。崇真观在县东二里,元至正庚寅年建。文昌祠在县西一里,宋咸淳间建。川主庙在县西北一里,宋淳熙间建。土主庙在县东五里,元至顺间建。儒学在县西北百步许,元至正年间建。

微信图片_20211220171722.png

  根据《舆地纪胜》,我们也可以从记载的山川的方位和里数来进一步说明乐温县治地在河街。铜鼓山在乐温县北一里。巾子山在乐温县北一百里。玉溪渡在乐温县西八十里。阳关距乐温五里,江口狭处有栈道遗,俗传以为张王战地,其上屯驻,旧基存焉。张益德,行庙在涪州乐温县之西,庙宇临岷江。从这里也进一步可以看出,古时候的乐温县治(包括乐昌县治)在令天的河街,即明朝成化年间和清朝康熙年间的县治地。

  最后,我们提一下前些年长寿的乐温乡。现在那个地方的人,多数都坚持说他们那里以前是乐温县治地(或乐温城)。这是怎么回事呢?除了县志记载外;1981年,在地名普查时,因为仁和乡在历史上是乐温县治地,便将仁和乡更名为乐温乡。直到2003年,将龙河镇、合兴乡和乐温乡合并新建龙河镇,乐温乡这个地名才退出历史舞台。否则,这个地名不知还将误导人们多久?

长寿在线 www.hicsq.com
发表于 2021-12-20 17:55:0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
长寿在线 www.hicsq.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45

帖子

1389

积分

精灵王

积分
1389
发表于 2021-12-21 08:54:1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
长寿在线 www.hicsq.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39

帖子

1335

积分

精灵王

积分
1335
发表于 2021-12-21 12:30:3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长寿县城自秦汉建立以来一直在关口靠长江边,明末白莲教起义毁了县城后才搬到凤城的。龙河原来哪个乐温乡从来都不是县城的
长寿在线 www.hicsq.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